中华文化博大精深、源远流长,汉字更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。
据不完全统计,汉字的数量高达十万个之多,常用的就有2500个左右。
因此,在生活中,我们经常会碰到许多不认识的汉字,就连一些见过多次,学过多次的汉字,到最后还是分不清怎么读。
给我印象最深的是“戊戌变法”的“戊戌”。
因为学历史的关系,这两个字很多人都认识,尤其当两个字组合时很好分辨,可一旦分开,其中一个字单独在某一个地方出现,就不好说了。
去年夏天,我和朋友在深圳后海玩,里面有一块牌坊,上面就单独出现了“戌”这个字。
两人在那里争论了半天,谁也不服谁,最后没办法,拿手机百度后才分出了高下。
包括现在,这两个字其中一个单独出现,我都没有十足的把握能分出来。
除了“戊戌”,还有一个字也困扰了我很久,那就是日历上常见的“廿”。
说出来不怕大家笑话,这个字以前我一直读的“二”。
现在想想,不是这个字二,是我“二”。
后来看书,因为这个字老在书里出现,我忍无可忍下狠心去好好查了一番,这才弄清了它的读法和意思。
其实,我之前也不是没查过,只是记性不好,加上它不常用,很快就忘记了,不发点狠心它印象不深刻。
那么,这个字到底该怎么读呢?汉语字典里它的读音是niàn,表示二十的意思。
这个字在很多诗句里也比较常见,像我就是因为读杜甫的《客堂》:“旧疾廿载來,衰年得无足”,才发狠心去记住的它。
问题又来了,它为什么明明读niàn,却又表示二十的意思呢?这得追溯到商朝时期的文字。
在甲骨文里,说“廿”就像是两根记事的绳子,一根绳子代表数目十,两根绳子合起来就是二十,也叫“廿”。
另外,古代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文字缩写成一个汉字的形式又叫做“合文或合书。”
除了“廿”,还有像“卅”sà、三十,“卌”xì、四十,也是合文形成的,很有意思。
相传在宋朝时期,还会把一些寓意吉祥美好的词句合成一个字,用在节日前后,作为祥瑞出现。
写到这里,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和大脑。
他们能将如此庞大的汉字体系排列得井井有条,而且每个字都有其渊源,真可谓旷世之作。
当然了,如此庞大的汉字体系,并非一朝一代所完成,它是自石器时代开始,华夏几千年文明的演进而来。
最后,为什么“廿”这个字明明那么富有古典文化气息,如今却很少用了呢?
这主要源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阿拉伯数字的普及。
虽然像我们刚才提到的“廿”“卅”“卌”这些古典数字很有渊源,却并不好书写和普及,不便于现代化快节奏的潮流,因此才被阿拉伯数字所代替。
那么,你还知道哪些日常生活中会见到,不认识,又很富寓意的汉字呢?